衡水泓冀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 主页 > 审计 >

审计

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的重点和方法

时间:2020-10-23 11:17
  贷后管理环节风险是指在银行信用发放后,由于内外部因素导致借款人生产经营恶化而无力偿还贷款所产生的风险。从银行管理角度看,贷后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银行贷后管理不尽职不到位,未及时发现相关风险信号,丧失了化解风险的最佳时机,导致风险爆发。
 
  资金风险。资金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挪用贷款资金,以流动资金贷款名义申请,实际用于自身或关联方固定资产、股权等投资、社会融资还贷、以贷收贷(息)、转入关联企业占用、转借贷款等;二是企业银行账户资金流动很少,货款归行与企业在银行的信用占比相差较大;三是企业资金账户经常与小额贷款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发生往来,涉嫌参与民间融资。
 
  担保后续管理风险。担保后续管理主要是指贷款担保办理后,需要定期对押品或担保人进行跟踪管理,防范出现担保效力下降而无法覆盖贷款本息的情形。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存货等动产抵押缺乏日常监管,导致押品灭失;二是在贷款全部清偿完毕前,释放押品,导致抵押失效;三是未经有权审批行同意,将押品或担保人置换为担保效力更差的押品或担保人;四是未对担保人定期核保,担保人生产经营出现风险,担保能力下降。
 
  客户生产经营风险。主要是指在贷款发放后,由于市场或企业自身原因导致客户自身生产经营产生困难或出现其他风险信号。主要表现为:一是由于市场不景气或者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企业出现销售停滞、库存积压、现金流紧张等情形;二是客户存在过度融资情况,过度依赖负债性资金盲目扩大生产或盲目多元化投资,一旦投资失败,将会拖累主业,影响其偿债能力;三是客户存在停工停产、拖欠工资、冻结账户、行政处罚、涉诉等风险信号,但是银行贷后未及时发起风险预警并采取相应处置措施。
 
  信贷业务风险审计存在的问题
 
  信贷业务风险审计主要围绕信贷流程设置、制度控制和风险管理等关键点,以全面风险评估为基础,以重要风险为抓手,在揭示各类风险的同时提出防范风险的建议。开展信贷业务风险审计,有利于提升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从而推进信贷业务健康稳定发展,最终确保银行实现风险收益最大化。但目前来看,还存在以下问题:
 
  风险理念贯彻落实不到位,审计目标偏离。在开展信贷业务审计过程中,部分审计人员不是以风险为导向,而是简单浮于合法合规审计层面。主要表现为审计只是将发现的问题进行简单罗列,并未针对这些问题是否会产生风险以及风险大小进行认真分析和评估,导致难以达到信贷业务风险审计的目标。
 
  审前评估抽样精准度不够,审计效果受到制约。信贷业务审计在审前准备阶段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和抽样程序,而是主要依据经验判断来选择审计范围和抽样样本,这就产生了一定的随意性和偶然性,不能将有限的审计资源分配到高风险信贷领域,导致审计效果大打折扣。
 
  现场审计缺乏规范性,审计质量参差不齐。在开展信贷业务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采用的审计方式、遵循的审计程序不同程度存在差异性,这种情形将会导致不同审计人员对同一信贷风险作出不一致的审计判断,最终影响审计的整体质量。
 
  审计人员能力欠缺,业务水平提升缓慢。一名合格的信贷业务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审计、信贷、财会、法律等业务知识,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和业务操作经验。而目前信贷业务审计人员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思想理念与业务经营脱节等不足,导致审计时习惯按传统经验做事,工作缺乏创新,从而导致审计水平提升缓慢。